Menu

僧團的力量

大學部 釋妙會



     佛教主張的義理,本來就一直存在著;只是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發現了宇宙的真理,進而成爲佛教所依教奉行的真諦。
    佛在世時,弟子都是「以佛爲師」,到了佛陀入滅之後,便是「以戒爲師」。佛法的演繹與流通,必須由人來實行,但只要有人,就會有不同的見解、體驗,因此佛教的存在,必須由僧團來統領,才不會對佛陀的遺教,因為不同的知見而引發紛諍。同時,僧團的組織架構,是爲了大眾和樂共處,從而規範出一套合乎理性與戒律的制度;當年「馬鳴建道場,百丈立清規」,就是祖師大德們,爲著團結僧團力量,使住眾能夠安心辦道,同時爲了維護佛制的戒律,因此訂立了共住規約,以規範大眾的言行,正是身安則道隆。
    除了依靠制度的遵從外,還要有人來帶領大眾,所以僧團也像世間的機構一樣,需要有德行的修行者來統理大眾,承擔如來家業,身體力行,引導大眾、教化大眾、攝受大眾,共同邁向成佛之道。
    時至今日,佛滅兩千多年,去佛時遠,人的根氣也愈來愈衰弱,結果僧團本有的力量,亦隨著人心的怯懦而變得愈加模糊;只有部分大道場仍能夠維持本有的道風,其他的小道場、小精舍等,都是各以自己的方便而行;殊不知被世俗之人,認為佛教不及其他宗教般嚴謹和有組織,造成這種錯覺,身爲佛弟子的每一位也難辭其咎。
    事實上,每一位僧團裡的住眾,除了要通達教理外,同時應該具有團結心、勇猛心、精進心,才能夠修行無礙,才能夠自利利他,才能夠真實地行菩薩道。否則大乘佛教所提倡的發菩提心,廣度眾生等,都只是流於理論而已。歸根究底,是悲心的問題,如何讓每一位學佛者能夠生起慈悲心,是重要的課題,沒有悲憫心,一切的修行都會障礙重重,甚至以少爲足,以為自己已經了解法義便不再求進步,結果形成我執堅固,任意批評,使佛教團體之間互不協調,想要闡揚佛法便加困難。
    因此,若要佛教得以興盛,每一位佛弟子都有其重要的責任與使命,一切有利佛教的行為應該恆守、堅持,一切有害佛教的舉動必須禁止,並且消除宗派的成見,所謂「若要佛法興,除非僧讚僧!」是我們應當有的態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