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身與慧命
佛陀在楞嚴經裏告訴了同年齡(62歲)的波斯匿王:生滅的色身與壽命中有不生滅的法身與慧命。波斯匿王從此有新的人生價值,阿難也在楞嚴經中說:雖然有了華屋(法身慧命的理体),但不得其門而入,故再問入門。
佛陀因此談了見性:非灯見非眼見而是心見,即使眼睛有失明,見性不曾失。而如何入?以見樹來說,樹(依他起)非見(無自性)非不見(心法不能壞)。又音聞來說,只是聲音的有無,聞性不曾跟著有無(聞性不失故)。故言耳根圓通,反聞聞自性,聞思修入三摩地。
又心(有情)與法(通無情)不对等,故見性在心、不在法,成佛在含識有情、不在無情,即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而25圓道,只要一門入圓通,諸根圓拔,雖無高低,乃為久修者(已入修慧者);若為初學者(还在聞思慧),則此方真教体,清淨在音聞,耳根的圓通常(較眼根)真(較意根)方便入殊勝;此乃觀(見性的法身)世音(經耳根的慧命)。
此觀音法,非獨觀世音,諸佛同此法,同体大悲(見性的法身)、無緣大慈(慧命的修入三摩地),所謂一門(不生滅的究竟)深入(菩提心的大海)、入流(悟入不二)亡所(動靜二相了然不生、破眼翳空華的能所),此即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的破五十陰魔與破四相。
法身是理決定(是大海水、非湖泊泳池水的因緣)慧命是事決定(心一境性的首楞嚴因果),此乃畢竟無自性的究竟空性(即緣起無自性性的如如不動),善護念理決定(大悲為上首的生因)、善付囑事決定(般若為導的了因),若能如此,就能將此身心奉塵刹,上求下化(己未得度先度人、不歷僧祗獲法身)、上報下濟(自覺已圓後覺他、舜若多性可銷亡,礫迦羅心不動轉),是為入門,進而圓通法持(法身)、明仁達本(慧命),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寂慎法師
佛陀在楞嚴經裏告訴了同年齡(62歲)的波斯匿王:生滅的色身與壽命中有不生滅的法身與慧命。波斯匿王從此有新的人生價值,阿難也在楞嚴經中說:雖然有了華屋(法身慧命的理体),但不得其門而入,故再問入門。
佛陀因此談了見性:非灯見非眼見而是心見,即使眼睛有失明,見性不曾失。而如何入?以見樹來說,樹(依他起)非見(無自性)非不見(心法不能壞)。又音聞來說,只是聲音的有無,聞性不曾跟著有無(聞性不失故)。故言耳根圓通,反聞聞自性,聞思修入三摩地。
又心(有情)與法(通無情)不对等,故見性在心、不在法,成佛在含識有情、不在無情,即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而25圓道,只要一門入圓通,諸根圓拔,雖無高低,乃為久修者(已入修慧者);若為初學者(还在聞思慧),則此方真教体,清淨在音聞,耳根的圓通常(較眼根)真(較意根)方便入殊勝;此乃觀(見性的法身)世音(經耳根的慧命)。
此觀音法,非獨觀世音,諸佛同此法,同体大悲(見性的法身)、無緣大慈(慧命的修入三摩地),所謂一門(不生滅的究竟)深入(菩提心的大海)、入流(悟入不二)亡所(動靜二相了然不生、破眼翳空華的能所),此即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的破五十陰魔與破四相。
法身是理決定(是大海水、非湖泊泳池水的因緣)慧命是事決定(心一境性的首楞嚴因果),此乃畢竟無自性的究竟空性(即緣起無自性性的如如不動),善護念理決定(大悲為上首的生因)、善付囑事決定(般若為導的了因),若能如此,就能將此身心奉塵刹,上求下化(己未得度先度人、不歷僧祗獲法身)、上報下濟(自覺已圓後覺他、舜若多性可銷亡,礫迦羅心不動轉),是為入門,進而圓通法持(法身)、明仁達本(慧命),理事無礙、事事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