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走近佛陀

大學部 釋天達



    兩千多年前的佛陀是現實時空中客觀的存在。世尊是依人而成佛的,特重人間而興教化。然而世尊又是超人的,他覺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斷盡一切障而究竟解脫的事實,是不容置疑的。世尊是人,但是他又超越於人,所以我們要有全面地認識。不可偏執一邊而失全體。總的來說佛陀不僅僅是人格的,亦是理想與信仰的,是現實的,亦是超越的。談到佛陀觀,其出發點應當是為了隨順於解脫的。建立正確合理的佛陀觀是樹立正見趨向解脫的關鍵所在。
我的佛陀觀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回想起剛剛接觸佛法時對佛陀的認識是模糊的,神秘的。甚至把佛陀與上帝混同在一起。出家之後觀念發生了轉變,對佛陀的認識是理想與信仰層面的。後來通過不斷地學習,認識到了現實人間的佛陀。逐漸理想與現實相結合的佛陀觀產生了。不偏于理想而好高騖遠(不切實際地空談),亦不偏于現實而目光短淺(小乘)。理想奮進而現實切身,我認為這才是正確合理的佛陀觀。
十一歲時接觸到佛教,由於年紀小所以對佛陀的認識是懵懂的,片面的。當時只知道世間是苦的,眾生是業障深重的。而佛陀則是超越了世間的種種迷惑,滅除了一切的苦厄,自在解脫安樂的聖者。當時雖然信佛,但是卻是迷信的,充滿了神秘色彩。只知道信佛即能得到佛陀的加持護佑,得到種種的現實利益,僅此而已。與信主得救的信,信奉神明的信,並沒有太大的區別。盲目地信仰崇奉,毫無理智地遵從是迷信而非正信。當今遍行於民間的佛教多數伴有鬼神化的迷信色彩,多數人都因此陷入了迷信當中。不知佛陀之所以為佛;何為解脫道的真正意義(佛陀所親身實踐追求的)?什麼是無上的生命價值(佛陀所實現的)?這種茫然無知會使得我們離佛越來越遠。所以需要對佛法做深入地瞭解與探索才能正確地認識佛陀,認識佛法。
我從迷信中走來,深知其過患之深遠。在出家以前,我一直都處在迷信階段。自從出家以後開始逐漸系統地學習佛法,深入探索,對佛陀的認識隨之發生了變化。首先接觸了一些大乘思想。大乘佛教的佛陀觀較之小乘要更加廣闊、宏觀。它是從無限的時空中去觀待佛陀的。佛是自覺覺他的圓滿成就者,實現了生命最崇高的價值,道德實踐的究竟圓成者。可謂德無不具,障無不斷,堪為一切眾生的的依怙。成佛絕非易事,在無限的時空當中,佛陀在久遠劫前就已發心,歷經無數劫行菩薩道。“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空慧是方便。”悲心切,願力深,巧慧為助伴。本菩提願(崇高的理想與追求)經三大阿僧祇劫圓成佛道!自覺而後覺他,自淨其心而後外淨世間。然眾生無量,世間無邊。故願力無窮,度生無有窮盡!佛陀的偉大難以言喻,作為佛弟子應具備崇高無上的理想,堅定不移的信念,向佛看齊。
後來我通過學習認識了人間的佛陀。人間的佛陀很親切,給予我的觸動很大,讓我感悟到真理與解脫原來就在生活中,就在我們身邊。釋迦太子看破了五欲的虛幻性,認識到了世間的本質——苦。觀農夫耕種,牛受鞭撻,鳥獸之間弱肉強食之苦,生起深切的悲心。云何眾生於生死大苦中不覺不知?遂發起堅定的出離心,為覺悟真理,照亮世間昏暗而走上了探尋真理的道路。太子經過一番抉擇,否定了定樂與苦行,棄兩邊而實踐中道。終於在菩提樹下以深徹的慧觀覺悟了真理,並且願意與一切眾生分享。隨後佛法由佛遊化而流布於人間。世尊以言傳身教的方式教導弟子簡單易行,樸實切身的修行方法。蒙德化者無不歡喜悅意。人間的佛陀是貼近我們生活的,他是重人間,重視理智與德行的。他是那麼的樸實無華,單純切實,讓人心嚮往之!
現實人間的佛陀如醒世鳴鐘,給人間帶來了覺悟。然而佛陀又是超世間經驗而妙用無窮的。所以我們要建立完整的佛陀觀。 不但于現實中能夠有崇高的理想,廣大的悲願,而且能將理想落實於當下,注重實踐。如此理想與信仰的結合才是完整的佛陀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