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三種般若」說之起源初探

研究所 釋天宏



    在歷史上,研究到般若,其般若的分類有非常多種,大體有二般若、三般若及五般若的種類,其中各又有各種不同的分別。其中三般若及指稱「三種般若」,泛指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及實相般若,另也有指稱實相般若、漚和般若與大慧般若,或將文字般若另立為方便般若。本文即針對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及實相般若此「三種般若」探究其起源及相關關聯。在本文研究範圍中,將陳朝至隋朝各譯師對「三種般若」所作漢譯本解釋與章句及其引用之處做一比對、分析與歸納,是為本論文研究方法,企圖尋求出「三種般若」一詞之最初使用者與原始義涵解釋,並探討與我們後代諸師論述是否相符。

    「三種般若」之說起源經探究起源自陳朝真諦之《中邊分別論》卷3〈辯無上乘品 7〉,然其為此「三種般若」一述詞之最早起源,其內容與後代所述之以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為內容之「三種般若」,其義涵並不相同。而與此義涵概念相近為自隋朝淨影慧遠、天臺智顗與三論宗吉藏之相關著述。經比對其年代與思想探究及其講述經論背景考究,由於年代非常相近,實難考證究竟誰為最初提倡者,只能見到三者皆為當時代的義理大師, 然從思想中在其意義上,無論是淨影慧遠所提的「法體合說」或是天臺智顗所倡「一體三名」又或是吉藏所談「三雙理論」在在所指皆是諸法實相所呈現的各種不同面貌與切入面的不同,實本為一體之關係,這一詞在三位當代大師的眼中闡釋起來可見其異曲同工之處。

    「三種般若」之說起源自陳朝真諦,其《中邊分別論》卷3〈辯無上乘品 7〉中為最先談到此一名詞,但玄奘所翻同本異譯之《辯中邊論》中該詞翻譯為「三慧」,兩者雖然翻譯名詞不同,但異中取同的便是其意思皆指向聞、思、修慧此三種意義。在《辯中邊論》之藏文本中則無談到此一段落之相關經論,而此經論於梵文本中市佚失的,無從考究。在平井俊榮之《三種般若說の成立と展開》中談到「三種般若」之說的成立與隋朝吉藏的關係匪淺,因此本文針對隋朝相關「三種般若」之相關論著與作者做一比對探討。筆者發現隋代提出「三種般若」的概念來自於淨影慧遠、天臺智顗與三論宗吉藏之相關著述。經比對其年代與思想探究,由於年代非常相近,實難考證究竟誰為最初提倡者,只能見到三者皆為當時代的義理大師,且皆講述過《大智度論》,其中皆指稱此「三種般若」之一詞來自《大智度論》。然考察《大智度論》只有相關述詞,卻無明確「三種般若」之一詞或相關明確指稱的述詞。

    然從思想中可顯見淨影慧遠在此方面論述並不多,吉藏為當時論述此概念最頻繁的使用者,其從十二門論、成實論、大智度論…各種角度相互切入談述「三種般若」的經論非常之多,天臺智顗晚期則將「三種般若」中的「文字般若」另立一詞為「方便般若」,至於這其中的演變因素與論述思想,由於時間因素還有待進一步探究與考察相關論據。在其意義上,無論是淨影慧遠所提的「法體合說」或是天臺智顗所倡「一體三名」又或是吉藏所談「三雙理論」在在所指皆是諸法實相所呈現的各種不同面貌與切入面的不同,實本為一體之關係,這一詞在三位當代大師的眼中闡釋起來可見其異曲同工之處。

    綜觀來說,「三種般若」一詞從陳朝真諦所翻譯《辯中邊分別論》,並闡為聞思修慧之義,到隋朝依《大智度論》開展為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之義,並闡述三者間的關連與意義,可顯見兩朝有很大的不同意指,是為本文所發現之同詞不同義的解釋,至於其中發展的原由及論述因緣,兩朝解釋不同的相關聯性及其根據體系以及進一步之發展為何不同之因素,並不再本文探討範圍中。本文之研究價值將企圖提供「三種般若」在陳隋兩代之原始詮解及其開展,以供今人於探究般若相關議題時,有一正確來源出處作參考。
 
(本文完整論述請見於《2018年第29屆全國聯合佛學論文研討會會後論文集》,(圓光佛學研究所,2018年),頁491-520。)
Top